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都覺得自己較他人優越,也因此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在這樣的爭戰之中,海盜行為也被正當化。
文:桃井治郎
十字軍的呼籲
西元一○九五年,羅馬教宗烏爾巴諾二世(西元一○八八-一○九九年在位)在法蘭西王國(以下簡稱法國)中部的克萊蒙發表奪回東方聖地的宣言,他當時對數千名聽眾的演講內容如下:
這是你們應當奮起的緊急任務。……你們是東方同胞迫不及待的援軍,他們正等待著你們的援助,並且不時地發出求救信息。……陸續占領基督教國家的他們,已經在多場戰事中擊敗基督教徒,許多居民不是被殺就是被擄,教堂被破壞,上帝的王國一片荒蕪。若再放任他們,他們將征服更多虔誠的上帝子民。上帝再次要求身為基督旗手的你們,不論是步兵還是騎士,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各階層的男丁們都該挺身而出,讓那可憎的民族從我們的土地滅絕。
(橋口倫介《十字軍》)
據說烏爾巴諾二世呼籲民眾投身十字軍之際,曾宣布「凡替教會與異端作戰者,若於行動中失去在世的性命,其罪將被赦免」,意思是給予從軍的人贖罪特權。
西元一○九六年,來自法國與義大利的諸侯或騎士約有六萬人在君士坦丁堡集結,接著往南進軍耶路撒冷。途中征服了埃澤薩(現烏爾法)或安條克這些都市,一○九九年總算要攻打聖城耶路撒冷。
歷史學家伊本・艾西爾用以下內容描述耶路撒冷被攻陷的模樣。
在一週內,法蘭克人不斷地四處掠奪,許多居民都被他們殺害。⋯⋯有七萬名以上的居民在阿克薩清真寺被殺害,其中大部分是伊斯蘭教徒與伊斯蘭學者,他們都是為了在聖地度過隱居生活,而拋下故鄉的信徒與苦行者,而且法蘭克人甚至將「聖岩清真寺」搬空,帶走了大批的戰利品。
此時,當地的伊斯蘭勢力正陷入內鬥。從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得到蘇丹(君王)封號,統治安納托利亞與敘利亞的塞爾柱王朝(西元一○三八-一一九四年),以及統治埃及,自立哈里發的法蒂瑪王朝(西元九○九-一一七一年)之間處於對立狀態。加之塞爾柱王朝的內鬥導致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分裂成兩股勢力,十字軍才得以如此長驅直入。
征服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西元一○九九-一二九一年)的十字軍為了確保通往歐洲的交通路線,一併征服了雅法、海法這些地中海沿岸都市。協助這場戰役的則是熱那亞、比薩、威尼斯這些義大利都市。之後熱那亞、比薩、威尼斯也因為負責十字軍的海上補給以及東方貿易而繁榮,這幾座城市漸漸取代了伊斯蘭以及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的版圖,逐步擴張自己的勢力。
十字軍與薩拉丁
日後與十字軍作戰的薩拉丁,是個在西元一一三八年出生於伊拉克中部提克里特的庫德族人。成為軍人之後,在埃及握有實權的薩拉丁廢掉法蒂瑪王朝,改立阿尤布王朝(西元一一六九-一二五○年),接著又征服敘利亞,企圖統一伊斯蘭勢力,與十字軍分庭抗禮。
西元一一八七年,薩拉丁軍與耶路撒冷王國軍在巴勒斯坦東北部發生衝突,薩拉丁軍在這場哈丁戰役大獲全勝,而失去守軍的耶路撒冷王國在一週內投降,雙手奉上耶路撒冷。
歐洲一帶得知耶路撒冷淪陷後,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便參與第三次的十字軍。不過,軍容雖如此豪華,第三次的十字軍卻未能奪回耶路撒冷,最終只占領了地中海沿岸都市的阿卡(現阿克里)。
雖然十字軍在陸上戰敗,但是海上由歐洲這邊占有優勢的情況卻仍然不變。
薩拉丁雖然一手重建了埃及艦隊,但在阿卡的攻防戰之中,仍然無法突破歐洲艦隊的海線封鎖,遲遲無法近港口一步,補給與消息的傳遞也不暢通,傳說中甚至以飛鴿傳書或游泳的方式傳遞訊息。
薩拉丁的部屬巴哈德・伊本・沙達德,描述英格蘭艦隊在貝魯特海畔發動的攻擊如下:
一一九一年六月十一日,載滿英勇的士兵、武器、糧食以及其他軍事物資的大型運補船駛近貝魯特。士兵人數也達六五○人。不過,英格蘭國王以四十艘軍船圍住這艘運補船後,隨即擊沉運補船。面臨如此悲慘命運的船長了解自己已無生路,遂大聲呼喊「我們願在神的懷抱下壯烈赴義,我們決不將船的一帆一桅交至敵手」,語畢,船員開始以斧頭破壞船隻。⋯⋯船員全體溺死,武器與船體也悉數沈入海中。
(Lewis and Runyan, Europeon Naval and Maritime History)
此外,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西元一一八九-一一九九年在位)的艦隊在第三次十字軍遠征的途中遭遇颶風,被迫於賽普勒斯島停靠。當時的賽普勒斯島由拜占庭的總督鎮守,而這位總督與十字軍之間有些不愉快,所以理查一世乾脆占領了賽普勒斯島。
理查一世在此時偶然攻占的賽普勒斯島,成為日後十字軍撤退的避難地,也成為抵抗伊斯蘭勢力的重要據點。
十字軍的終焉與騎士修道會
隨著時代流轉,歐洲從十一世紀末發動第一次十字軍起,對於宗教的狂熱逐漸冷了下來。在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留存的十字軍國家逐個淪陷,例如西元一二六八年的安條克,一二八九年的黎波里。近二百年的十字軍遠征,就在沒有任何結果之下黯然閉幕。
不過,十字軍對歷史的影響仍不容小覷。其中之一就是威尼斯與熱那亞這些義大利都市,因為提供十字軍補給以及進行東方貿易而繁榮。在十字軍時代誕生的騎士修道會,也屬於十字軍的遺產之一。
騎士修道會就是由負責作戰的騎士以及傳道的修道士所組成的團體,並且也獲得羅馬教宗的承認。大部分的騎士修道會都是為了保護基督教徒的朝聖之路而成立。
三大騎士團之一的聖約翰騎士團即是源自十一世紀中葉,阿瑪菲商人在耶路撒冷的聖墳墓教會附近,基督教徒居住地所設立的修道院。一開始只是在修道院經營服務朝聖者的醫院,後來便慢慢擔起守備朝聖之路這類的軍事任務。
後來聖約翰騎士團得到十字軍諸侯的捐助後,負責管理都市,也為了加強都市的防衛而增加了軍事方面的活動。由堅若磐石的城牆保護著的騎士堡與薩拉丁堡(位於敘利亞),也是聖約翰騎士團的據點之一。
進入十字軍後期,聖約翰騎士團也成為對抗伊斯蘭的先鋒,但即使是易守難攻的騎士堡與薩拉丁堡,也在西元一二七一年被攻陷,一二九一年失去最後的據點阿卡後,他們便撤退至賽普勒斯島。
之後在教宗克雷芒五世的協助下,組成槳帆船隊的聖約翰騎士團在西元一三○八年攻下羅德島,之後就以此為據點。改稱為羅德騎士團的聖約翰騎士團船隊在海上襲擊穆斯林的船隻,而這在伊斯蘭世界的眼中,無疑就是海盜行為。換言之,聖約翰騎士團就是打著與伊斯蘭作戰的名義,在地中海化身成了海盜。
一如前述,十字軍雖然自東地中海沿岸撤退,但歐洲陣營仍然具有海上的優勢,之所以能夠保有優勢,航海歷史學者路易斯與蘭揚指出下列三項理由。
第一點,雙方在政府、行政機關的完善度有落差。歐洲各國具備實施大型財政計畫的官僚組織,能為了整備、維持大艦隊籌措財源,反觀伊斯蘭各國,如埃及的馬木路克蘇丹國(西元一二五○-一五一七年)般,只倚重奴隸徵兵制度或是部族統治制度,無法發展出正式的政府與行政機關。
第二點是商業制度的落差。歐洲方面有完整的金融、會計、保險的制度,因此以義大利為據點的歐洲商人可頻繁地進行海上交易,在商場上的競爭也能輕易地壓制伊斯蘭商人。
第三點是航海技術的落差。尤其在造船技術方面,歐洲已能打造具有優異航海、載運能力的柯克船,伊斯蘭卻還只能打造小型的槳帆船,這當然無法與歐洲相抗衡。一如後續會介紹到,這些在北歐開發的柯克船在經過改良後,就成為在大航海時代活躍的克拉克帆船。
總而言之,這個時代的歐洲在政治、經濟、技術的發展上,都改變了地中海的勢力版圖,也讓撐起地中海商業活動的義大利各都市更加繁榮。
二元對立的時代
一如本章所見,中世紀的地中海有許多勢力互相競爭,也互有盛衰,最後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也成為這個時代的基調。
歐洲方面抱著基督教徒與異教徒這種二分法的世界觀,發動了收復失地運動與十字軍遠征,並企圖征服伊斯蘭統治的地區。
另一方面,伊斯蘭世界基本上亦是抱持著相同的想法。
伊斯蘭這邊將世界分成「伊斯蘭之家(Dar al-Islam)」與「戰爭之家(Dar al-Harb)」,希望增強「伊斯蘭之家」的守備,以及擴張「伊斯蘭之家」的範圍。所謂的「伊斯蘭之家」是指在穆斯林統治下,遵守「伊斯蘭律法(sharia)」的地區,而「戰爭之家」就是指由異教徒統治的地區。在穆斯林眼中,「伊斯蘭之家」是較為優秀與理想的社會,所以要避免「戰爭之家」的侵擾,也要透過戰爭將「戰爭之家」轉換成「伊斯蘭之家」,所以發動聖戰(jihad)可被獎勵。
由此可知,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都覺得自己較他人優越,也因此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在這樣的爭戰之中,海盜行為也被正當化。
這兩個世界當然也不是永遠對立,在某些時代、地區還是會進行商業交流,形成共存共榮的關係,但從全盤來看,收復失地運動、十字軍、「聖戰」,這些基於宗教歧異的戰爭,還是不斷地在這個時代爆發。
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排他感、優越感,最終也演變成兩個帝國之間的衝突。
相關書摘 ▶《海賊王的時代》:在屬於男性的海盜世界,卻出現了兩位著名女海盜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海賊王的時代:古希臘、大航海時代到現代的索馬利亞海盜》,馬可孛羅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桃井治郎
譯者:許郁文
黑鬍子、基德、德瑞克、瑪莉與安妮……
探索《航海王》與Fate/Grand Order的海盜角色原型
感受《海盜戰記》燒殺擄掠的血腥殘酷
一部以海盜為主角的世界史
漢堡大學歷史碩士神奇海獅(李博研) 專文推薦
海盜的足跡,可說遍布世界歷史的關鍵舞台。他們深刻影響海上霸權擴張,以及世界政經局勢發展。維京人縱橫歐洲大陸;位於地中海東西兩側的鄂圖曼帝國與西班牙帝國,在希臘展開海戰,其核心主力正是海盜;英國竟得力於加勒比海盜暗中相助,才得以建構其殖民帝國霸權。到十九世紀時,在美國的霸權主義之下,延續極長歲月的地中海海盜至此劃下句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海盜卻又以索馬利亞海盜之姿再度崛起。
這些海盜的狂放身姿,也出現在許多小說、漫畫或影視作品裡,深受人們喜愛。但若仔細研究歷史,會發現古代史家對於海盜的評價竟有天壤之別。「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給予古希臘海盜之王波律克拉特斯極高的評價,將他形容成擁有豪情壯志的英雄。然而,羅馬時代對海盜的觀點卻截然相反,海盜行徑被視為極端惡行。羅馬最偉大的辯論家西塞羅曾斷言,海盜是會將社會破壞殆盡的「人類公敵」。如此極端的評價,正是海盜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本書中,作者便以海盜興衰為主軸,生動刻劃出諸如紅鬍子海盜兄弟、德瑞克、黑鬍子蒂奇,還有史上最著名的女海盜――安妮・邦尼與瑪麗・里德等人顛覆世界秩序的精彩樣貌。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