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出處: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608?fbclid=IwAR1U70jchNPlIeqrWn5t8AZdFIBT6mLqsmZ0eD49DC9Flu85HWTNL_1fF4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似單純的流浪貓問題,背後可能有各種複雜的因果關係:當初英國政府將喵星人引進巴勒斯坦應對鼠患,卻沒有預料到最終會帶來貓咪滿街跑的非意圖結果;在耶路撒冷想方設法來應斷貓患之際,也必須思考是否有可能為複雜的生物鍊,帶來後續的非意圖結果,甚至衍伸新的公共政策問題。

 

到以色列第一大城耶路撒冷旅遊的旅客,很難不注意到,在這座城市街頭,隨處可見形形色色的貓咪。這些在愛貓人眼中超萌的喵星人,其實是耶路撒冷大量的流浪貓。

1930年代,當時暫時治理巴勒斯坦的英國,為了撲殺老鼠,引進了貓咪。在鼠患被控制住的同時,貓咪們卻存活、繁衍。就像不少公共政策的後果,引進貓咪治鼠患的作法、加上其它環境因素(註),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留下了顯而易見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又譯:非預期結果)。

人口剛突破900萬的以色列,有約200萬隻流浪貓;根據統計,32%的以色列人有養寵物,在這些寵物主之中,只有10%飼養貓咪;即在以色列絕大多數的喵星人,都是無家可歸的。由於在都會區比較容易覓食,自然而然地,多數流浪貓集中在像是耶路撒冷或特拉維夫這類大都會區。

據估計,有24萬隻流浪貓,居住在人口90萬、面積125.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也就是說,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將近2000隻無家可歸的貓。

許多看不下去的愛貓人士,會主動地餵食街貓。長久以來,這些無家可歸的喵星人,靠著愛貓人士的餵食,以及在街口的大型垃圾箱中覓食而存活。

  • 影片說明:國家地理頻道有關耶路撒冷街貓的影片

去(2018)年底才新官上任的耶路撒冷市長摩西・里昂(Moshe Lion)在今(2019)年年初,宣布每年市政府將撥款10萬舍客勒(約2萬8000美金、87.8萬新台幣),在市內多處定點設置貓咪餵食器。這項新政策旨在希望,讓流落街頭的喵星人,能有比較乾淨、減少衛生顧慮的覓食方式。

不過,有些生態觀察家指出,這些餵食器,有可能招來其牠野生動物,比如近幾年在耶路撒冷幾個區域現蹤的豺狼;這些野生動物可能進一步帶來像是狂犬病等傳染病。

先不論餵食器本身將帶來哪些後果及副作用,耶路撒冷等都會區的貓咪數量及密度,在一些居民或制策者的眼中,都已經帶來不少隱憂。流浪貓除了仰賴愛心人士餵食及在垃圾堆覓食維生之外,還可能會捕食一些小型的野生動物,如鳥類、蜥蜴、蛇、老鼠等,過度的捕食可能會危害生態平衡,即可能造成生物鏈、特別是鼠貓比例的失衡;有些人也覺得流浪貓滿街跑,有礙市容;此外,街貓在衛生條件堪憂的公共垃圾桶覓食,有可能帶來傳染病等公共衛生的問題。

 
 
 

可想而知,除了市長里昂以外,有越來越多的制策者或愛貓人士,紛紛針對街貓的問題,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減少街貓大作戰

一些獸醫從業人員及動保人士主張,大規模的為流浪貓進行結紮才是漸漸杜絕問題的王道。在耶路撒冷市立獸醫院,醫護人員每天平均為15隻流浪貓進行結紮。有官員估計,若25間獸醫診所每天為500隻街貓結紮,將可以在六個月內,有效地為80%的街貓「絕後」。

除了私人組織、獸醫診所,一些以色列都會區,都實行所謂暱稱為TNR、即「捕捉-閹割-放生」(Trap-Neuter-Return)的作法,由地方政府派員捕捉流浪貓,實行去勢並在貓咪耳朵上做記號後,再行放生。

  • 影片說明:法新社有關耶路撒冷街貓問題的報導

但是大規模地對街貓進行結紮,難免引來「人道」方面的問題。有些猶太教徒也基於猶太教律法,反對這樣的作法。2015年,時任農業部長、身為正統猶太教徒的尤里・阿里埃勒(Uri Ariel)就主張,與其冒著違反猶太教律法的風險對街貓進行結紮,還不如把街貓(以及流浪狗)送到其它國家;這項提議一出,立刻引來不少訕笑,因此,阿里埃勒的提案最後無疾而終。

也有環保人士主張,斷絕貓咪食糧才是解決之道。前文提及,在耶路撒冷街道常見的大型垃圾桶,是許多街貓覓食的主要管道。一直以來,這個管道多少能讓這些無家可歸的喵星人獲取食物,間接有助街貓繁殖。但這樣的覓食方式自然有衛生方面的問題。耶路撒冷市政府也在最近,逐步翻新這些垃圾桶,並將垃圾桶「地下化」,以斷絕流浪貓的主要食源之一。

20190426_165206
在耶路撒冷一角悠閒地進行日光浴的貓咪│Photo Credit:謝宇棻提供
非意圖結果

在思辨公共政策的效果時,人們經常會探討實行公共政策後的「非意圖結果」,這個現象大致有三種可能性:第一,幸運的話,非意圖後果可以是正面的「意外收穫」;第二,即便在某種程度上,一項政策達到了制策者期望的一些後果,卻也可能同時導致制策者未預料到的負面後果;第三種情況則是最糟的,不但制策者預期的正面效果沒有發生,還反而導致適得其反的負面影響。

1936年,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指出,人們會因為無知、犯錯等種種因素,在個人的行為上導致非意圖結果。把這樣的邏輯拿來檢視公共政策,還必須加上另一個考量,即制策者在定一項公共政策時,通常是為了對龐大且繁雜的體系或現狀,進行干預;但是這樣體系的複雜性、加上人們的無知等因素,往往會導致無法預料的負面後果、副作用,乃至新的問題。

如果套用「非意圖後果」來看待以色列都會區街貓問題的歷史及現況,就可以想見,看似單純的流浪貓問題,背後可能有各種複雜的因果關係:當初英國政府將喵星人引進巴勒斯坦,以應對鼠患時,卻沒有預料到最終會帶來貓咪滿街跑的非意圖結果在耶路撒冷市政府、政治人物及民間人士想方設法來應斷貓患之際,他們也必須思考,各種試圖減少貓隻數量的作法,是否有可能為複雜的生物鍊,帶來後續的非意圖結果,甚至衍生新的公共政策問題。

►註釋:只歸咎於英國當年的政策這項單一因素,來解釋以色列都會區面臨的流浪貓問題,有可能過於簡化流浪貓數量增長的因果關係。雖然本文不會對其它環境因素進行深入的探討,但有關公共政策複雜的因果關係,仍值得一提。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宗 的頭像
    小宗

    超越聖戰,超越仇恨的部落格

    小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