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貴為石油大國,富者極富,然而路上隨處可見貧者;不過,最近首都利雅德(Riyadh)及第二大城市吉達(Jeddah)的乞丐紛紛「轉行」──「打扮」成掃街工人。
繼「杜拜行乞月賺48萬人民幣」這個都市傳說(或勵志故事)後,難道沙特要成為下一個致富之地?
沙特名車處處,假扮掃街工人後瞄準目標,單靠小費生活不是夢。(VCG)
去年曾有一宗震驚13億人的新聞,有中國媒體引述《海灣新聞》報道,在杜拜掃蕩乞丐行動中,一名被捕乞丐自稱每月可賺27萬迪拉姆(約48萬人民幣,57萬港元)。報道激發了一名16歲四川少年的淘金夢,毅然偷渡前往杜拜,希望行乞致富,但旋即被捕。繼杜拜行乞後,沙特掃街可能成為另一個致富之道?
不過,不要以為在沙特的掃街工人待遇有多吸引,《阿拉伯新聞》報道,事實上他們日做11小時兼工作六天,月薪只有400里亞爾(約832港元),顯然難以維持生計;但仍有大量外來勞工應徵掃街工人,全因它豐厚的小費。
報道指,當地人出於「同情與慷慨」,駕車途中遇到工人都習慣給予一定小費。累積起來,工人每月的小費可達700至2500里亞爾(約1456至5200港元),最多超過月薪的六倍。
負責利雅德及吉達部分地區的清潔公司環境部發言人指,部分人穿上掃街工人制服,並扮作工人賺錢造成不少問題,「有指一名在麥加禁寺工作的清潔工人每小時可賺得300里亞爾(約624港元)小費。」
當地記者放蛇 揭掃街小費真相
《阿拉伯新聞》記者親自下海,以114里亞爾(約237港元)在安全用具公司購得一整套掃街工人制服,包括藍色衫褲、反光背心、手套、掃帚和垃圾袋。記者穿着這套制服在吉達Al-Rawdah區「掃街」兩小時,獲得10里亞爾(約20港元)小費,雖然與傳聞的天價小費有距離,但事實上已超過工人日薪一半,亦似乎比單純行乞更有「效率」。
《阿拉伯新聞》更密切觀察7名掃街工人數小時,發現他們從不會離開交通燈200米範圍內,來來回回在車輛間穿梭索要小費,儼然掃街才是副業。當記者試圖接近7人作訪問時,反應異常有趣:
第一人:馬上丟下掃帚及垃圾袋逃跑
第二人:一直走開,被記者追問後說:「對不起,我不會再做了,你不會再看到我。」
第三人:全力逃跑,被記者追上後拿出證明文件(應為證明不是非法移民)時,不慎跌出10里亞爾和5里亞爾的鈔票並被吹走,記者拾回後想交還給他時,已不見身影。
其餘四人:均為真正掃街工人,表示已完成負責的清潔範圍,指在交通燈附近只是稍作休息及等候公司接送巴士。
一名真正的掃街工人表示,若人們想付小費給工人,不要付給站在交通燈附近那些,「真正的掃街工人都在清掃你社區中的橫街窄巷,而且會躲避開人多的地方。如果你想給錢,給那些你看到真正在掃街的工人吧。」
沙特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約兩成人活在貧窮線下,行乞和貧民窟都並不罕見。(Time)
石油大國只肥上不流下 2成人活貧窮線下
沙特阿拉伯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約兩成人活在貧窮線下,行乞和貧民窟都並不罕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6年沙特的人均GDP約2萬美元,但沙特社會服務部釋出的數字指,貧窮線設於每月收入480美元或以下,沙特的法赫德國王石油礦產大學經濟學家指,政府的數字不可盡信,他估計全國有35%人口每月收入不足533美元,與人均GDP相差達3倍。
沙特每年石油輸出收益可達2000億美元,但仍有大量沙特人未有足夠房屋、醫療及教育津貼等;美國研究沙特經濟記者Karen House在她的著作《論沙特阿拉伯》中提到,大部分石油收益落入沙特王室手中,沙特庫房中至少80%來自石油貿易。而且沙特國內失業問題嚴重,多達四成20至24歲青年失業,很大原因來自私人企業中佔九成是外勞。沙特的人均GDP自2012年起連年下降,石油大國因油而崛起,亦因油而衰落,如何好好利用當地閒置勞動力,發展石油以外的其他產業,解決貧富懸殊將成為最大挑戰。
(綜合報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