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成人禮啟蒙,投入語言與歷史研究,親赴中東感受伊斯蘭文明
大學畢業之後,路易斯留在母校攻讀博士,主題是伊斯蘭教歷史,讀萬券書之餘不忘行萬里路,前往巴勒斯坦(以色列尚未建國)、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與埃及遊歷,與伊斯蘭文明面對面接觸,對其激發人性「尊嚴與尊重」的能力深感著迷。
對土耳其「世俗化、民主化」模式情有獨鍾,套用阿拉伯世界
1950年,土耳其政府首度開放「鄂圖曼帝國檔案」(Imperial Ottoman Archives),人在伊斯坦堡(Istanbul)的路易斯成為第一位有幸瀏覽的西方學者;同時他也見證了土耳其的國會選舉與民主化進程。路易斯1961年出版的《現代土耳其的興起》(The Emergence of Modern Turkey)至今仍是經典。不過有學者批評,路易斯後來將土耳其世俗化、民主化的模式,硬套在歷史背景迥然不同的阿拉伯國家身上,產生許多謬誤。此外,路易斯一直拒絕承認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Armenians )的迫害是種族屠殺,也讓他受到指責。
兩大關鍵概念:「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文明的衝突」
路易斯認為伊斯蘭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曾經孕育出偉大的文明,但是伊斯蘭文明數百年來都在走下坡,阿拉伯世界出現一個又一個獨裁高壓政權,導致原教旨主義與極端主義興起,對西方文明代表的現代化與世俗化滿懷憎恨與憤怒,認為這些力量踐踏了穆斯林的傳統價值與忠誠,剝奪了他們的信念、期盼與尊嚴,甚至斷絕了他們的生計。
大師級論戰 薩依德:路易斯對阿拉伯世界一無所知
其實路易斯還是有「踏入中東」,只不過並非阿拉伯國家,而是以色列。他一生捍衛以色列的生存權,反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曾說要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Yasir Arafat)放棄恐怖主義,就像要老虎伍茲(Tiger Woods)放棄高爾夫。前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不但表揚路易斯的成就,而且把他的著作列為內閣官員必讀。
路易斯主義、新保守主義、伊拉克戰爭
雖然在「薩依德vs路易斯」論戰中落居下風,但是並無損於路易斯在象牙塔外的影響力。有學者稱他的理念為「路易斯主義」(Lewis Doctrine):,阿拉伯世界就是病入膏肓,要想降低文明衝突的危機、消弭伊斯蘭教對西方世界的威脅,不二法門就是改變(或推翻)阿拉伯世界的獨裁高壓政權,推行民主自由體制,而且「要玩就玩硬的,否則不要玩」(get tough or get out)。
2001年9月11日,一個名叫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策動了「九一一恐怖攻擊」,「路易斯主義」立刻炙手可熱。1年後出版的《哪裡出了錯》(What Went Wrong? Western Impact and Middle Eastern Response)更是華府人人必讀之作。
路易斯從此成為美國「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的大宗師,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都是他的忠實讀者,經常聽取他的簡報;新保守主義2名要角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與裴爾(Richard Perle)更是他的門徒。
新保守主義促成2003年3月美國大舉入侵伊拉克,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路易斯在開戰前預言,伊拉克人民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結果伊拉克戰爭成為21世紀最愚蠢的一場戰爭,留下一個生靈塗炭、後患無窮、10多年難以收拾的爛攤子。路易斯雖然事後辯稱,他其實並不贊成美軍直接入侵,認為應該支援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Kurds)進行代理人戰爭,但這套說詞無法遮掩他學術生涯的最大污點。
經歷了伊拉克戰爭、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利比亞內戰、敘利亞內戰,路易斯本人到了晚年對於所謂的「路易斯主義」,對於西方改變阿拉伯世界的能力,似乎也轉趨悲觀,2013年3月他接受英國《中東日報》(Asharq Al-Awsat)訪問時感慨地說「我們的政治與外交(在中東地區)不受歡迎,我們的武器與資金倒是很受歡迎。」
文章出處 : https://www.storm.mg/article/442786?fbclid=IwAR2sllJcVgmldfpZ81_beKspNvTQTDuRpGbThDJegNlkLmoyIo7Xz4hXbfA